饮食问答

泡好的红茶经常会出现一层“茶膜”,还能正常喝吗?

A、可以 B、不能


正确答案:可以


解析:

泡好的红茶表面出现的 “茶膜” 是可以正常饮用的。


 “茶膜” 形成的原因

  茶膜主要是由茶叶中的茶多酚、蛋白质、脂肪酸等成分在与空气接触后形成的。当红茶泡好后,这些物质会在茶水表面聚集。茶多酚是茶叶中最重要的成分之一,它具有抗氧化等。其中的儿茶素等成分在和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后,会逐渐形成复杂的化合物,再结合茶叶中的蛋白质、脂肪等成分,就形成了这层膜。

  从化学角度来说,这类似一种氧化聚合反应。例如,儿茶素分子中含有多个酚羟基,这些酚羟基很容易被氧化,在茶水表面这种局部环境中,氧化后的儿茶素与其他成分相互作用,最终形成了茶膜。

  如何避免红茶出现“茶膜”?

  改变冲泡方式

  使用较低温度的水冲泡红茶。一般来说,红茶适宜的冲泡水温在80 -

90℃左右。水温过高会加速茶叶中成分的溶出和氧化反应。例如,当用刚烧开的100℃沸水冲泡时,茶叶中的茶多酚等成分会更快地与氧气反应,容易形成茶膜。而适当降低水温可以减缓这种反应。

  缩短茶叶在水中的浸泡时间。比如,在注水后,尽快将茶汤倒出,不要让茶叶长时间浸泡在水中。因为茶叶浸泡时间越长,其中的成分溶出越多,与空气接触后就越容易形成茶膜。如果是功夫茶的冲泡方式,可以控制每一泡的时间在3- 5秒左右。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参与评论 登录 | 立即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