食疗食补

立秋 莫忘“贴秋膘”

立秋节气到,夏季结束,秋季开始;俗话说“早立秋凉飕飕,晚立秋热死牛”,意思是,如果立秋时间在上午,则天气凉爽,立秋时间在下午以后,就还要热上一阵;今年属“早立秋”,暑去凉来,天气可能会明显转凉。民间有啃秋、贴秋膘等习俗。那么,什么是“贴秋膘”呢?(果然资讯网站原创,转载请注明出处,违者必究)
在夏季,天气炎热,人们什么都有厌食之感。一旦立秋,虽然仍然很热,而人们的身上再无湿粘不适之感,食欲开始渐增,为了弥补夏日流失的营养,就有了要做点好吃的的想法,吃什么呢?最解馋的就是炖肉了!用肉的办法把夏天身上掉的膘重新都补回来,所以叫“贴秋膘”。
立秋,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,也是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。“民以食为天”,清朝时,民间流行在这天以悬秤称人,当然大多是称小孩,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来检验肥瘦,体重减轻叫“苦夏”。那时人们对健康的评判,往往只以胖瘦做标准。瘦了当然需要“补”,弥补的办法就是到了立秋要“贴秋膘”,吃味厚的美食佳肴,当然首选吃肉,“以肉贴膘”。这一天,普通百姓家吃炖肉,讲究一点的人家吃白切肉、红焖肉,以及肉馅饺子、炖鸡、炖鸭、红烧鱼等。
立秋除了"贴秋膘",天津等地还流行"咬秋"。 人们相信立秋时吃瓜可免除冬天和来春的腹泻。清朝张焘的《津门杂记·岁时风俗》中就有这样的记载:"立秋之时食瓜,曰咬秋,可免腹泻。"清时人们在立秋前一天把瓜、蒸茄脯、香糯汤等放在院子里晾一晚,于立秋当日吃下,为的是清除暑气、避免痢疾。
立秋是农民重视的大节气,民间有很多关于立秋的谚语。比如"立秋开头坐一坐,来年春天要挨饿","入伏下雨伏里旱,立秋下雨吃好饭",又如"七月秋样样收,六月秋样样丢",意思是农历七月立秋,五谷可望丰收;若立秋日在农历六月,则五谷不丰还会歉收。再如"秋前北风秋后雨,秋后北风干河底",即指立秋前刮北风,秋后必会下雨;立秋后刮北风,则冬天可能会干旱。对于过去只能靠天吃饭的农人来说,立秋的意义可就不仅仅限于“贴秋膘”了。
立秋润燥为主,慎贴秋膘。秋天,天气渐渐转凉,人们往往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口、鼻、皮肤等部位的干燥感,故应吃些有生津养阴滋润多汁的食品,少吃辛辣、煎炸食品。秋季宜食清润甘酸和寒凉的食物,寒凉能清热,甘味食物的性质滋腻,有缓急、和中、补益作用,酸味食物有收敛、生津、止渴等作用。同时,中医认为,肺与秋气的关系十分密切,因此应多吃有润肺生津作用的食品,例如百合、莲子、山药、藕、平菇、番茄等等。如此看来,立秋之后,我们在饮食方面应该特别注意定时定量、润燥强体。
秋季进补不要过多地食用温热食物或者药物,如羊肉、狗肉、人参、鹿茸、肉桂等,否则极易加重秋燥。但阳虚体质者如果一味清热,反而会适得其反。而身体虚弱、患有慢性疾病的朋友,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辨证进补,以达事半功倍之效。

1. 本站所有资源来源于用户上传和网络,若有图片和内容侵权,请邮件联系站长!
2. 本站作者投稿作品仅为资源共享、学习参考之目的!
3. 感谢大家与美食U一起努力,营造一个优秀和谐的网络环境!!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参与评论 登录 | 立即注册